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重医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医故事  >  正文

战疫故事 |《王小文的日记》I:初入战场

发布时间:2020-03-06阅读量:[]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OFv2b9-b4IXeUSfHf3Tx5Q


    编者按: 王小文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的一名普通医生,疫情来临之时,他与众多同仁一道,毫不犹豫的选择驰援武汉。在紧张、高压、繁忙的与新冠肺炎战斗之余,他笔耕不辍,用日记记录了对自己而言,永难忘怀的时光。

   让我们透过笔者琐碎而真实的视角,一窥唯有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人们所能经历、理解和感悟的点滴故事。

  《王小文的日记》将以连载形式后续不定期推出。


出发前一天


2020年2月12日


出发前一天,我值24班,因为疫情非常时期,整个科室就我一个一线医生,负责住院、门诊、急诊、会诊,病房主要剩下的几个重症病人。


白天一直间断的在忙,收了一个急诊,是一个不是特别复杂的老年性气胸,但病人一直在咳嗽,肺部还有炎症,因为特别时期,病人在老家区县发病,辗转多家大小医院杨双强主任看过后,与吴庆琛主任商议决定急诊入院。


见到患者和家属的第一眼,是那种急迫和期待的眼神。问了病史,更多的倾向于患者目前症状是长期慢支的结果,而不是新冠肺炎,心里也踏实了一些。


“护士老师,麻烦给我帮一下忙吧,我给这个患者做个胸腔闭式引流”,护士小姐姐放下手中的泡面跑了出来,“哦不好意思,不知道你在吃饭,赶紧先吃,我去准备东西”,“好的,马上,就两口,完了”。


晚上23点,突然接到主任电话,“小文,你是不是在值班",第一反应是又要收夹层了。“现在医院抽调你去武汉,你去不去”,没想多少,赶紧说"没问题主任,什么时候出发?"“明天早上,你赶紧回去收拾东西,喊其他人来值班”。挂完电话,我想了许久才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编号36号的队服


收拾洗漱完已经快凌晨快两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知道这是大战前的焦虑、担心和不舍。


出 征


2020年2月13日


走的太匆忙,有些物品没有准备。两个小孩陆续起床了,我陪小儿子玩了一会玩具,这时我妈哭着打了电话过来 “你从小体质就差,去了一定要小心啊!"通知10点钟医院集合打针、培训,赶紧匆忙的扒完几口早饭,跟家人简单做了个道别,拖着大行李箱出了门。


出征仪式现场


在门诊大楼拍照与道别时,各级领导都表达了关心,希望我们务必做好防护,一定要“零感染”。两位护士长与我们拥抱道别,塞给我们两袋口罩,说“行李箱里还准备了一些防护用品,过去一定注意安全……”


离别的那一刻实在没有忍住,泪流满面


飞机安全落地武汉,打开手机一看全是留言,问是不是去武汉了。同事说,你还是发个朋友圈,至少给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报个平安。


飞机上,援鄂队伍和空姐合照


由于此次医疗物资数量较大,华夏航空还额外调动了一架飞机运载物资。几大车的物资,大家一直辛苦到晚上十二点多。还有很多志愿者车队奋斗在抗疫一线。我们后几批物质都是志愿者护送的,也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只能在此谢谢他们。


帮忙运物资的志愿者车队


武汉是我熟悉而陌生的城市,这里有我的同学、好友还有老师,去年底来武汉开全国年会的时候还感叹这座城市的变化之快,那些气势磅礴、灯光璀璨的长江夜景如今变得黯然,矗立在江滩岸边的高楼上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灯光尤为显眼。


在往酒店的大巴车上,拍下窗外的灯火


 准备投入战斗  


2020年2月14日


不到六点醒了,窗外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


早上8点,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小零食还有政府送的小饼干。窗外大喇叭里响着疫情防控宣传通报,马路上偶尔见到几个拎着菜篮子的市民,还有依稀路过的出租车。

从酒店往外看,行人寥寥


9点半,在肖明朝副院长的主持下,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肖明朝副院长任书记,周发春主任任组织委员,全体庄严宣誓并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支部会议,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接上级通知以及根据对方医院要求,没有过多的休整时间,今天下午四点第一批就要上,收治病人,党员同志冲在前面。


全体队员宣誓


下午,对方医院过来对接(此处省略一千字),我们的目的一是做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管理;二是做好监测,减少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重症向危重转化;三是整栋外科楼都是临时改建的,条件有限,大家只有克服,正如周主任所说,“我们是来解决问题,不是来提问题的”。


对了,今天是情人节,我想这将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次情人节。


 上战场了  


2020年2月15日


昨天第一批进去的战友们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个病区70张床就全收满了。因为门诊楼和住院大楼相距较远,并不能使用对讲机实时沟通,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病房里的一部手机。为了病房和门诊的两班人马更加默契高效的完成工作,周主任要求今天进病房的人先要去门诊四楼学习病历和医嘱系统,为了让我们安全到达医院,还专门为我们画了路线图。



我们早早吃了饭前往门诊大楼,一直不停的雨逐渐混合了风雪,等走到医院时已是漫天飞雪。


在重庆难得一见的大雪

圆形的门诊大厅里,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队服,说着不同方言的医疗队,还有拉着物资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们排队进入病区。


繁忙的门诊大厅,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聚集在这里

来到四楼,又是一番景象,每一个门诊房间编码,分区给不同的医疗队,每个座子上都摆放着对讲机和公用手机。一边拿着手机看着前方发来的照片,一边在电脑上敲打着,像战地上的一步一步电台,随时根据前方消息调整战略布局。


此刻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听风者》,不见硝烟,但闻风声。现在何尝不是呢。

《听风者》剧照,跟抗疫的场景如出一辙


此时外面想起了加油的口号声,我从门口向外侧身看去,一群穿着橘红色队服的医疗队正在集结进病房,后来得知他们是来自天津的援鄂医疗队。


窗外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我太久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大雪了。


(未完待续)


来源:王小文

编辑:蔡雨齐

排版:杨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