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论坛讲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讲座  >  正文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基础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巴渝杏林青年论坛

发布时间:2021-10-15阅读量:[]

报告时间:2021年10月16日 9:00--17:00

报到地点:重庆长城酒店2楼多功能厅

继续教育: 8 学时

报告题目:气血理论与干细胞研究

王亚平,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曾任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现系重庆市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国家863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学技术与成果评审专家,重庆市基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庆市组织胚胎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优秀研究生课程负责人等。现兼任重庆市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重庆市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干细胞治疗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担任解剖学报,局部解剖学与手术学杂志,解剖科学进展和中国中药杂志等8个刊物的副总审、常务编委,编委等。

研究领域包括:干细胞生物学,实验血液学和中药药理学。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教育部、卫生部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300余篇,5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对干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调控的领域内所取得的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造血干细胞生物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干细胞衰老与疾病》专著2部,参编《现代肝脏病学》等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和参编《组织学与胚胎学》,《发育生物学》,《血液与免疫系统疾病》和《细胞生物学》等全国研究生与本科生教材10余部,获得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培养博士生与硕士生80余名。

 

报告题目:中西医结合背景下1.1类中药新药脑脉通颗粒的研究与开发

王淑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药学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数字化质量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广东省中药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药分析教学团队及广东高校中药分析创新团队负责人,首批国家级《中药分析》一流课程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教育部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新药研发。先后主持“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30余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4项,在国际和国内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主编中药分析类教材6部。

告题目: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干细胞模型构建和协同治疗作用探讨

谭睿,博士,国家药典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藏药大健康产品开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原医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副院长,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与安全性研究。尤其是进行藏药脑血管神经保护,复方药效物质作用机理与新药开发,进行藏药指纹/特征图谱和DNA条形码标准序列研究工作;提出结合临床功效的中药成分诱导干细胞治疗和机制研究方法(偏重脑神经和免疫治疗),建立了干细胞模型筛选中药微量成分新方法;另建立了中药含硫量快检测专利新方法,等。在Org Lett、Arterioscl.Throm.Vas、Pharmaceutics、Cell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发改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第1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2项)。

报告题目:中医药临床转化研究——中药肝损伤的研究思路与案例分享

王伽伯,教授,中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肝病分委会主委、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分会副主委、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委员、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编辑等。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毒理,功能代谢组学等。在肝病、毒理和药理学权威刊物如Hepatology、Archives of Toxicology、Pharmacological Research等发表论文80余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及专家参与研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国家药监局《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WHO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药源性肝损伤防控国际指南》草药和膳食补充剂章节。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含美国专利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3)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2010-3,2020-2)。研制中药新药获国家新药临床批文1个、军队医院制剂生产批文1个。设计研制了国内外首个药物安全用药知识共享共创平台–“安全药问”。

 

报告题目: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经典复方作用机制解析

樊官伟,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天津市中医方证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社部)”、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天津市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天津市首届津门医学英才等。先后主持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杰青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20余项。

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96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1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专家委员会青年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第二届药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心脏学会心脏基础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等。也是BiomaterialsInflammation、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杂志审稿人。

报告题目:巴渝肛肠流派六代传承了什么

张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对象,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第三批医学高端后备人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

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便秘联谊会学部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秘书,重庆市医师协会肛肠分会秘书。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会员。

长期从事肛肠外科医、教、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盆底整体理论的临床实践。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2项;参编著作4部,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及国家专利5项。

报告题目:三子养亲汤通过抑制miR-155调控Th17/Treg平衡失调对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

杨昆,中医学博士,中国康复协会肺康复委员会青年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委员,入选第五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应用传统中医药理论,重点开展经典名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 2篇,中文核心10余篇,主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卫健委课题各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副主编专著2部,编写教材2部,申报发明专利3项。

报告题目:胆固醇敏感器SCAP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

李丹阳,医学博士,博士后,重庆医科大学助理教授,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等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SCAP/SREBPs轴在代谢性疾病及胚胎发育中作用的研究工作。擅长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胚胎形态学检测、组织形态学,病理学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信号通路间“crosstalk”等技术手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ardio Res, FASEB J, Aging and Diseas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以主要参与人员参与申请及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重庆市自然科学项目多项。

报告题目:丹参中的丹参酮和丹酚酸类化合物对胆碱酯酶和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酶1的抑制作用

余婷,女,理学博士,从事发酵功能性食品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于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留学韩国,先在韩国釜庆大学获得食品生命科学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研究内容为传统中药丹参中的活性化合物的提取及其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抑制作用,毕业论文Potential cholinesterase and BACE1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anshinones and salvianolic acids from the rhizom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而后于韩国车医学大学获得食品生命工程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内容为功能性发酵食品及其二次代谢产物对结直肠癌和肥胖的预防及调节作用,毕业论文Kimchi prepared with organically cultivated baechu cabbage and washed-dehydrated solar salt enhance the anticancer and antiobesity effects. 留学期间,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参与韩国海洋水产部项目2项,韩国农林部项目1项,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项目1项,京畿道地区研究中心项目1项。

 

报告题目:基于“直接作用靶点”探讨中药有效化学成分抗脂肪肝的分子机制

李盼,男,医学博士,博士后,重庆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药体内代谢,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直接作用靶点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在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中草药等中医药相关专业期刊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同时担任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杂志审稿人。以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及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

报告题目:基于药效解析中药沉淀性配伍黄芩-黄连药对汤剂共煎的科学内涵

柯秀梅,女,中药制剂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在站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苦味矫味和沉淀性配伍汤剂的作用规律。目前为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和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省部级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12篇,另外,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个课题的研究。

报告题目:川贝母提取物干预COPD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思美,博士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生药学专业,现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中药活性部位及单体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

报告题目:中医导引力学刺激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胡甜甜,博士,具有生物及基础医学交叉学科背景,2016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生物力学及组织工程相关内容;后在深圳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为筋膜学和生物力学:筋膜结缔组织的三维网络结构及活体成像,生物力学的导引、拉伸等传统中医疗法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目前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工作,从事功能性食品,主要是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研究。主持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1项,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1项以及横向课题多项。

报告题目:益生菌对饮食诱导肥胖的控制

甘奕,博士,2019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学习期间主要研究益生菌发酵药食同源食品调节血脂异常相关内容。目前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从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主要方向为益生菌和肠道菌群。主持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1项,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