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信息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喜讯!我校两项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18-01-10阅读量:[]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我校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杨培增教授主持完成的《免疫性高致盲眼病发生的创新理论、防治及应用》、谢鹏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这是我校时隔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同时有两项成果获奖,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杨培增教授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据了解,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授予7名外籍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全国共有 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57项。其中,有64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14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2.8%。

近五年三大奖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总数已控制在300项以内。2017年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成果简介:

《免疫性高致盲眼病发生的创新理论、防治及应用》

免疫性高致盲眼病是一类常见而又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葡萄膜炎是最为重要的类型,其所致盲目占盲人总数的10%-15%,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所致盲目占葡萄膜炎所致盲目的50%以上,并且多发生于青壮年,反复发作,治疗非常棘手。杨培增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对这两种常见致盲疾病类型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创建了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数据库(18000余例)和最大样本库(16000余份),解决了葡萄膜炎精准诊疗研究中大数据库和生物样本缺乏这一关键问题,对葡萄膜炎临床诊治和免疫、遗传机制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两种重要致盲眼病发生中一条重要新通路——IL-23/IL-17及其靶细胞,揭示出该通路调节网络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发现与Behcet病相关基因变异42个(占全世界报道38.5%),与VKH综合征相关基因变异29个(占全世界报道80.5%),创立了两种疾病发生的Th17细胞及其调节网络紊乱的理论框架。3、在大数据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系列科学治疗方案,解决了两种疾病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关键难题,使两种疾病治愈率达86%和90%,改变了以往两种疾病不可治愈的观点,特别是VKH综合征发病两个月内就诊的患者脱盲率可达100%。为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视力,他所带领的团队成为了国际上单一机构葡萄膜炎患者最多、来源最广的葡萄膜炎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心,也被业界誉为“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现有脑卒中致残患者1580 余万人,伴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狭窄和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类型。本项目以伴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脑卒中为重点研究对象,以解决早期治疗血管再通率低、出血并发症高和卒中后脑高级功能严重受损等问题为研究目标,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 将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作为脑卒中防治的重点,被国家脑防委在全国推广。2. 建立伴头颈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脑卒中早期救治的新方案, 被写入5 项国内外指南。3. 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疗新技术。4. 提出卒中后痴呆防治的新方法,被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官方网站专题介绍。

科研处